处暑养生计划:让暑湿更祛除

导读

2025年处暑节气时间为8月23日04时34分,农历七月初一。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意为“暑气止”,标志着炎热天气的逐渐结束。此时暑湿未尽,昼热夜凉,人体易感湿困、乏力、肠胃不适。如何在暑退秋至之际祛湿健脾、调养身心?让我们一起开启处暑节气的养生智慧。

一、概述

1.处暑由来

“处”有“终止”之意,“处暑”即暑气渐退,秋意渐浓。古人有“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的说法,形容天气由热转凉的迅速。

2.气候特点

(1)暑气渐退:白天气温仍高,早晚凉爽。
(2)湿气仍重:南方多雨潮湿,北方湿热交替。
(3)昼夜温差加大:需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3.物候特征

(1)一候鹰乃祭鸟:鹰开始捕食,秋意渐浓。
(2)二候天地始肃:万物开始收敛,气候转凉。
(3)三候禾乃登:稻谷成熟,秋收在即。

4.习俗活动

处暑有“开渔节”“送秋牛”“晒秋”等习俗,体现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与对健康的关注。


二、饮食养生

健脾祛湿,润燥养肺:处暑饮食应以健脾化湿、润肺清热为主。

  1. 祛湿类:薏米、茯苓、冬瓜、赤小豆。
  2. 健脾类:山药、莲子、芡实、小米。
  3. 润肺类:梨、百合、银耳、蜂蜜。

禁忌提醒:少食生冷油腻,避免助湿伤脾;体虚者慎食寒凉食物如西瓜、绿豆。


三、起居养生

早睡早起,防湿护脾:处暑应顺应“阳收阴长”,调整作息,防止湿邪侵体。

  1. 作息建议:22点前入睡,晨6点起床,午休不超过30分钟。
  2. 环境调节:保持室内干爽通风,适当除湿。
  3. 睡前养脾:泡脚、按摩足三里、喝温水有助安眠。

四、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祛湿健脾:运动应适度,避免大汗伤阴。

  1. 推荐项目:太极、八段锦、快走、骑行。
  2. 雨天可做室内瑜伽、拉伸、呼吸训练。
  3. 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液,防止湿邪侵体。
  4. 补水建议:饮荷叶茶、赤小豆薏米水、淡盐水。

五、情志养生

调畅情绪,安神养心:处暑时节情绪易波动,应注重心理调节。

  1. 情绪调节:书法、绘画、园艺、静坐冥想有助安神。
  2. 心理建议:保持平和心态,避免焦躁,尤其老年人应防范心脑血管疾病。

六、预防疾病

1.湿困与肠胃病

湿气重易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应健脾祛湿,清淡饮食。

2.感冒与咽干

昼夜温差大,易感冒,应适当添衣,润肺防燥。

3.皮肤病

湿热未尽,皮肤易生湿疹、痱子,应勤洗澡、保持干爽。


七、养生食谱

1.赤小豆薏米粥

【功效】祛湿健脾、清热消肿。
【配方】赤小豆、薏米、小米。
【做法】煮粥食用,适合早餐。

2.冬瓜排骨汤

【功效】清热祛湿、健脾养胃。
【配方】冬瓜、排骨、薏米。
【做法】煮汤食用,适合午餐。

3.银耳百合汤

【功效】润肺养阴、安神助眠。
【配方】银耳、百合、冰糖。
【做法】煮汤食用,适合晚间饮用。

4.山药莲子粥

【功效】健脾养胃、安神润燥。
【配方】山药、莲子、小米。
【做法】煮粥食用,温润可口。


八、养生茶饮

1.荷叶赤豆茶

【功效】祛湿消肿、健脾清热。
【配方】荷叶5g、赤小豆10g。
【做法】煮水代茶饮,适合午后饮用。

2.百合麦冬茶

【功效】润肺止咳、清热安神。
【配方】百合5g、麦冬5g。
【做法】热水冲泡,代茶饮用。

3.陈皮茯苓茶

【功效】健脾化湿、理气安神。
【配方】陈皮3g、茯苓10g。
【做法】煮水代茶饮,适合饭后饮用。


九、结语

处暑虽暑未尽,秋意已至,养生正当时。顺应节气,祛湿健脾,是对自然的顺应,也是对健康的呵护。愿你在这个暑退秋来的时节,饮食清淡,心神安宁,清润度秋。


参考资料

[1]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令养生健康手册》(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