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养生计划:让身体更滋润

雨水养生计划:让身体更滋润
乐活星球导读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2月18日至20日之间。此时气温逐渐回暖,降水增多,但寒湿之气仍存。根据中医养生理论,雨水节气需注重“健脾祛湿、温补阳气”,同时结合现代营养学,合理选择食材以增强体质、预防春季多发病。
一、饮食调养
饮食原则:健脾祛湿,少酸多甘
。
1. 多吃健脾食物:
山药、薏米、红枣、莲子、小米、南瓜等,增强脾胃运化能力,防春湿困脾。
2.增甘少酸:
甘味(如蜂蜜、大枣)补脾,酸味收敛不利肝气疏泄。
3.少食生冷油腻:
避免过量冷饮、油炸食品,以防加重脾胃负担,加重湿气。
4.护肝柔肝:
适量吃绿叶菜(如菠菜、荠菜)、枸杞、菊花茶,缓解春燥和肝火。
二、起居作息
顺应节气,起居调适
:谷雨昼夜温差仍存,“春捂”不可急抛。尤其要注意腰腹、脚踝等部位保暖,避免寒湿入侵。作息上坚持早睡早起,早晨迎着晨光舒展身体,促进阳气生发;夜晚保证7-8小时充足睡眠,让身体充分修复。日常勤开窗通风,驱散室内潮气,营造干爽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运动养生
静动结合,调和身心
:适度运动可促进气血循环,抵御湿邪。推荐选择八段锦、瑜伽、散步这类舒缓的运动。漫步于公园或林荫小道,感受自然气息,放松身心。运动至微微汗出即可,及时擦干汗液,防止湿气乘虚而入。
四、情志养生
宁心安神,情志调养
:春季肝气易郁,保持心情舒畅至关重要。谷雨时节,可多听舒缓的古典音乐,让身心沉浸在悠扬旋律中;尝试书画创作,在笔墨间沉淀心绪;或邀好友品茶聊天,分享生活点滴。走进自然踏青赏花,感受万物蓬勃生机,有助于驱散内心烦闷,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
五、预防疾病
1. 预防感冒:
气温波动大,外出备薄外套,体虚者可佩戴艾草香囊。
2. 防湿邪入体:
雨天避免久居潮湿环境,可喝陈皮生姜茶驱寒湿。
3. 过敏人群注意:
花粉、尘螨增多,外出戴口罩,饮食避开发物(如海鲜)。
六、穴位保健
1. 三阴交
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按摩此穴可健脾益血、调肝补肾。
2. 脾俞穴
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按摩能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运化。
3. 中脘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按摩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每天用手指轻柔按压这些穴位,每穴3~5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
七、养生食谱
1. 茯苓粥
【功效】健脾益胃、利水祛湿。
【配方】茯苓粉30克、粳米30克、红枣7个。
【做法】先把粳米加适量水煮几沸,后放入红枣,粥成时再加入茯苓粉搅匀,稍煮即可。
2. 薏米赤小豆山药粥
【功效】健脾祛湿,适合晨起水肿、消化不良者。
【配方】薏米20克、赤小豆20克、山药80克、粳米20克。
【做法】薏米和赤小豆提前浸泡1小时,锅中水开下入煮半个小时,再将去皮切段的山药下入,转小火再煮半个小时,喜欢吃甜的可在出锅前加入适量冰糖或红糖。
3. 淮山炒扁豆排骨汤
【功效】健脾醒胃,祛湿抗疲劳。
【配方】淮山15克,炒扁豆15克,炒薏米15克,芡实15克,北芪12克,白术10克,排骨200克。
【做法】淮山用水浸泡;扁豆、薏米用锅炒至微黄;排骨洗净;芡实、北芪、白术洗净;全部用料放进汤煲内,用中火煲一个半小时,调味即可。
4. 赤小豆粉葛陈皮鲮鱼汤
【功效】有清热祛湿、神清气爽的效果。
【配方】赤小豆100克,粉葛750克,陈皮少许,鲮鱼500克,生姜3片。
【做法】粉葛削皮洗净,切块;鲮鱼处理后洗净,慢火煎至微黄。所有材料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大火煲沸后,改为小火煲2小时。
八、结语
雨水节气是调养身体的关键时期,合理搭配饮食,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参考资料
[1]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令养生健康手册》(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