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防控计划:让生活更安全

导读

意外伤害无处不在,从交通事故到跌倒、溺水、中毒、烧烫伤,每一种都可能威胁生命与健康! 根据《2023年中国伤害防控指南》和中国疾控中心数据,中国每年因伤害死亡约7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8%。其中,道路交通伤害、跌倒和溺水是主要原因。 本文结合中外最新指南,以通俗语言带你了解常见伤害的危险因素、识别方法和预防措施,帮助你通过安全习惯筑起“防护网”!


一、认识伤害

1. 什么是伤害

伤害是指因意外或非故意事件导致的身体损伤,可能发生在家庭、道路或公共场所。常见伤害包括:

  1. 道路交通伤害:如车祸、摩托车事故。
  2. 跌倒/坠落:儿童高处坠落、老年人跌倒骨折。
  3. 溺水:儿童在水域意外淹溺。
  4. 中毒:农药误服、一氧化碳中毒。
  5. 烧烫伤:热水烫伤、火灾烧伤。

《2023年中国伤害防控指南》指出,伤害是儿童和老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道路交通伤害占伤害死亡的30%。

2. 伤害的危害

伤害不仅造成身体损伤,还可能导致残疾、心理创伤和经济负担

  1. 道路交通伤害:可致颅脑损伤、骨折,严重者死亡。
  2. 跌倒/坠落:儿童坠落易致头部外伤,老年人跌倒易髋部骨折,致残率高。
  3. 溺水:几分钟内可致命,儿童溺水死亡率居高不下。
  4. 中毒:农药中毒可致急性器官衰竭,一氧化碳中毒可引发昏迷。
  5. 烧烫伤:严重者可能毁容、感染,儿童烫伤多发生在家中。

《2024年WHO报告》指出,全球每年因伤害死亡约500万人,其中90%可通过预防避免。

3. 伤害的危害因素

了解危险因素,是精准防控的第一步

  1. 道路交通伤害:超速、酒驾、不系安全带、不戴头盔。
  2. 跌倒/坠落:儿童缺乏看护、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家中安全隐患。
  3. 溺水:儿童接近危险水域、缺乏救生设备。
  4. 中毒:农药随意存放、冬季取暖通风不良。
  5. 烧烫伤:热水器温度过高、热源触手可及、厨房无隔离。

二、预防伤害

1. 预防伤害的科学依据

伤害并非不可避免,科学的安全措施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显著降低风险。《2023年中国伤害防控指南》指出,系安全带可将交通事故死亡率降低50%,儿童使用安全座椅可减少70%的伤害风险;老年人规律锻炼可降低30%的跌倒风险。《2024年WHO报告》强调,家庭安全改造可预防80%的儿童伤害。

2. 通用预防策略

提高安全意识,可降低伤害风险60%。

  • 识别家庭、道路、公共场所的潜在危险,如湿滑地板、危险水域。
  • 学习基本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止血及伤口处理。
  • 定期排查家庭安全隐患,及时整改不安全设施。

规范行为规范,是伤害防控的基石。

  • 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随意横穿马路。
  • 儿童和老年人活动时应有成人陪护。
  • 避免酒后从事高危活动(如驾驶、游泳)。

构建良好安全环境,可减少50%的伤害发生。

  • 家中安装烟雾报警器、防滑垫、扶手。
  • 社区增设交通标志、减速带,改善道路照明。
  • 学校和公共场所配备急救设备。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伤害风险30%。

  • 均衡饮食,补充钙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 适量运动,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
  • 规律作息,避免疲劳导致注意力下降。

小行动:今天检查家中是否有松动电线或湿滑地板,学习系安全带的正确方法!


三、伤害识别与预防

1. 道路交通伤害

由车祸、摩托车事故等引起,常见伤害包括骨折、头外伤、脏器损伤。

事故后出现剧烈疼痛、意识模糊、肢体活动受限,应立即急救。

规范驾驶行为可预防70%交通伤害。

  • 系安全带:驾乘人员全程系安全带,儿童使用后排安全座椅,降低死亡风险50%。
  • 戴头盔:骑摩托车佩戴符合标准的头盔,系紧带子,降低头部受伤80%。
  • 不超速不酒驾:严格遵守限速规定,杜绝酒后驾驶。
  • 禁止疲劳驾驶:每2小时休息15分钟,避免夜间长途驾驶。
  • 步行安全:走人行道,穿反光衣,遵守交通信号。
  • 车辆维护:定期检查刹车、轮胎、灯光等关键部件,确保性能良好。
  • 事故后立即拨打120,保持伤者平稳,避免随意移动。
  • 若伤者无意识,检查呼吸和脉搏,必要时心肺复苏。

2. 跌倒/坠落

  • 儿童:从窗户、阳台、楼梯坠落,易致头外外伤。
  • 老年人:因平衡能力下降跌倒,易髋部骨折。

头部撞击后出现意识不清、呕吐,跌倒后剧痛或无法站立。

(1)儿童

  • 婴儿床远离窗户阳台,安装安全护栏(竖向、间距<10厘米)。
  • 禁用学步车,清除地毯褶皱、裸露电线,保持地面干燥。
  • 加强看护,确保成人随时可接触。

(2)老年人

  • 每周锻炼3次(如太极、散步),增强肌力和平衡能力。
  • 使用拐杖或助行器,常用物品放置在易取位置。
  • 穿合脚平底鞋,避免高跟鞋或拖鞋。
  • 家中安装扶手、防滑垫,夜间开小夜灯。
  • 慢走慢转,避免陡梯或湿滑地面,夜间减少起床。
  • 定期检查视力,佩戴合适眼镜,补充钙和维生素D。

安全改造和锻炼可降低儿童坠落80%、老年人跌倒50%。

  • 儿童头部受伤意识不清,立即拨打120,侧卧保持呼吸道通畅。
  • 老年人跌倒怀疑骨折,保持原位不动,等待专业救援。

3. 溺水

儿童在水域(如泳池、浴缸)意外淹溺,几分钟内可致命。

溺水者挣扎、无法呼救,昏迷或无呼吸。

  • 儿童看护:5岁以下儿童不得单独靠近水域,家长应保持“伸手可及”,严禁未成年人看护。
  • 水域安全:不去江河湖泊游泳,泳池需成人陪同,穿戴合格救生衣。
  • 家庭管理:浴桶不用时应放空,院内坑洼及时填平,防止积水。
  • 安全教育:教儿童不擅自下水,不在水边追逐打闹。
  • 施救技巧:同伴溺水时使用树枝、绳索施救,避免盲目下水。

严格看护可预防90%得儿童溺水。

  • 立即拨打120,将溺水者移至安全区域,清除口鼻异物。
  • 若无呼吸,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持续至救援到达。

4. 中毒

  • 农药中毒:儿童误服农药,可能导致急性中毒或慢性损害。
  • 一氧化碳中毒:取暖或洗浴通风不良,易致头晕、昏迷甚至死亡。

农药中毒表现为恶心、抽搐;一氧化碳中毒表现为头痛、嗜睡、意识丧失。

  • 农药管理:杀虫剂、灭鼠剂锁于儿童无法触及的柜种,贴警示标签。
  • 家庭化学品:洗涤剂、煤油等应使用儿童安全包装容器。
  • 取暖安全:燃煤取暖确保烟道畅通,室内保持通风。
  • 洗浴安全:使用合格燃气热水器,浴室通风良好,洗浴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

安全存放农药可预防95%儿童中毒,通风可降低80%一氧化碳中毒风险。

  • 农药中毒:立即拨打120,若意识清醒可催吐,保留毒物样本。
  • 一氧化碳中毒:迅速移至通风处,拨打120,检查呼吸,必要时心肺复苏。

5. 烧烫伤

热水、热汤、火灾等引起,儿童多发于厨房,占儿童伤害的9-18%。

皮肤红肿、水泡、剧痛,严重者可烧伤深层组织。

热源隔离可预防90%的儿童烫伤。

  • 热源管理:热水器温度设定不超过50℃,洗澡先放冷水再加热水。
  • 厨房安全:热水瓶、热汤放置于儿童无法触及的高处,厨房与起居区隔离。
  • 电器安全:电源线妥善收纳,安装烟雾报警器,避免使用桌布。
  • 烟花安全:儿童远离烟花爆竹,燃放时保持安全距离。
  • 安全教育:教儿童识别热源,远离危险区域。
  • 立即用流动冷水(避免使用冰水)冲洗伤处15-20分钟,降低烧伤深度。
  • 拨打120,覆盖干净纱布,切勿涂抹牙膏、酱油等物质。

小行动:今天检查家中热水器温度,锁好农药柜,练习急救拨打120!


四、应对伤害

1. 识别紧急情况

《2023年中国伤害防控指南》指出,10分钟内正确急救可将死亡率降低70%。
  1. 道路交通伤害:意识不清、大量出血、肢体变形。
  2. 跌倒/坠落:头部外伤后呕吐、意识丧失,骨折后剧痛。
  3. 溺水:无呼吸、无脉搏。
  4. 中毒:抽搐、昏迷、呼吸困难。
  5. 烧烫伤:大面积水泡、皮肤炭化。

2. 急救措施

快速、正确的急救可将存活率提高90%。
  1. 拨打120:清晰描述伤情、地点,保持电话畅通。
  2. 保持稳定:避免移动疑似骨折或脊柱受伤者,确保溺水者呼吸道通畅。
  3. 心肺复苏:无呼吸者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胸骨中部,频率100~120次/分钟),持续至专业救援到达
  4. 控制出血:用干净布料压迫伤口,抬高伤肢止血。
  5. 烧烫伤处理:冷水冲洗后覆盖无菌纱布,避免使用牙膏、酱油等民间偏方。
  6. 中毒处理:保留毒物样本,协助医生判断毒物类型

2. 社区与家庭支持

社区急救培训可将伤害致残率降低50%。
  1. 参加社区安全教育,学习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急救技能
  2. 家中常备急救包(如纱布、碘伏、创可贴等),熟悉附近医院急诊路线
  3. 关注伤者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4. 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安全建设,营造支持性环境

小行动:今天学习心肺复苏,检查家中是否备有急救包!


五、结语

伤害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安全习惯就是你最可靠的“健康卫士”!从系好安全带、戴好头盔、锁好农药柜开始,通过规范行为、优化环境、学习急救,你可以大幅降低交通事故、跌倒、溺水等伤害风险。《2023年中国伤害防控指南》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提醒我们:安全贵在日常,预防始于点滴。今天就行动起来:检查家中护栏、系好安全带、学会拨打急救电话,让我们一起守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

小目标:本周安装浴室防滑垫,带儿童学习交通规则,练习急救电话拨打!


参考资料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年中国伤害防控指南》(2023).
[2] 国务院办公厅·《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2019).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中国2020研究报告》(2020).
[4]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2010).
[5]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老年跌倒干预技术指南》(2010).
[6]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2010).
[7]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技术指南》(2010).
[8] 张铁道 主编·《安全小卫士——儿童伤害预防教师手册》(2007).
[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伤害医院监测数据集》(2006).
[10]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预防道路交通伤害报告》(2004).
[11] 世界卫生组织·《头盔:决策者和相关从业者的安全手册》(2006).
[1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Injury Prevention Report》(2024 ).
[13]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 Injury Prevention Guidelines》(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