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有度:降压生活全攻略

导读

高血压是心脏病、脑卒中和肾病的“幕后推手”,却常常悄无声息地危害健康。 据《202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超过27%,患者总数约2.7亿人,但知晓率仅为46%,控制率更低,仅17%。 本文将结合最新国内外权威指南,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带你了解高血压的危害、监测方法与防控策略,帮助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微小改变,稳住血压,守护心脑健康。


一、认识高血压

1. 什么是血压

血压(BP)是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是维持血液循环的动力。高血压是指血压持续高于正常水平,可能损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被称为“无声的杀手”。根据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未服用降压药状态下):

  1. 诊室血压: 非同日3次,收缩压(高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低压)≥90 mmHg;
  2. 家庭血压: 非同日3次,收缩压(高压)≥135 mmHg 和/或舒张压(低压)≥85 mmHg;
  3. 24小时动态血压: ≥130/80 mmHg。

血压水平分级标准(18岁以上成人)

分类 收缩压(mmHg) 关联性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120 <80
正常高值 120~139 和(或) 80~89
高血压 ≥140 和(或) ≥90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和(或) 90~99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和(或)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和(或)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90

想快速了解高血压风险及血压健康分级?通过以下测评轻松获取!

点击图标,了解血压健康分级!


点击图标,预测高血压风险!

2. 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是以下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
  2. 脑血管疾病:脑卒中(中风)、脑出血。
  3. 肾脏疾病:慢性肾病、肾衰竭。
  4. 其他问题:视网膜病变、主动脉夹层。

指南指出,高血压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每年约200万死亡与其相关。


二、如何监测血压

1. 为什么要定期测血压

高血压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定期测量是发现异常的关键。指南推荐家庭血压监测(HBPM)与诊室测量结合,能更准确评估血压,推荐广泛应用。

2. 谁需要测?多久测一次?

(1)普通成人:至少每2年测一次血压。
(2)35岁以上:建议每年首次就诊时测量血压。
(3)高危人群: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 mmHg 和/或舒张压80-89 mmHg)或以下情况者,需每6个月测一次:

  1. 年龄≥55岁。
  2. 长期高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6克)。
  3. 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85 cm,女性≥80 cm)。
  4. 有高血压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高血压)。
  5. 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 ml,约2两)。
  6. 超重(BMI 24-27.9 kg/m²)或肥胖(BMI ≥28 kg/m²),和(或)中心型肥胖:腰臀比男>0.90,女>0.80。

3. 如何正确测血压

指南推荐经过准确性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因其操作简单、适合家庭使用。不建议使用水银血压计。如使用水银血压计,应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规范进行测量。

(1)准备工作

  1. 袖带选择:根据手臂粗细选择,臂围较大者(>32cm)使用大袖带,臂围较小者(<24cm)使用小袖带。
  2. 检查设备:确保电量充足,开机检查屏幕显示正常,初始读数为零。
  3. 环境准备:测量环境安静,测量前1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进食、吸烟、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或浓茶,休息5-10分钟,排空膀胱。

(2)测量步骤

  1. 检前核查:打开电源,检查显示屏归零或待机状态。
  2. 体位要求: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放松置于桌面或床面,与心脏水平一致。
  3. 佩戴袖带:排出袖带气体,连接橡胶管的一端朝下缠于上臂,袖带下缘距肘窝 2-3 厘米(约 2 横指),松紧度以刚好能够放入 1 个手指为宜。
  4. 开始测量:按“开始”按钮,保持静止,等待设备自动完成测量,屏幕显示结果。
  5. 测量结束:取下袖带,排尽袖带空气,关闭电源,收纳设备。
  6. 记录结果:记录为“收缩压/舒张压mmHg”,如“120/80mmHg”。

(3)注意事项

  • 测量时手臂放松,避免握拳或紧张。
  • 复测间隔1-2分钟,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 袖带松紧适中,避免过紧或过松。
  • 阅读说明书,正确操作设备。
  • 定期校准,确保测量精度。
  • 检查电量,避免测量失败。

(1)准备工作

  1. 袖带选择:根据手臂粗细选择,臂围大者(>32cm)应使用大袖带,臂围小者(<24cm)应使用小袖带。
  2. 检查设备:确保水银柱在零刻度位置,袖带及气管气囊无漏气。
  3. 环境准备:测量环境要安静,测量前1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进食、吸烟、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或浓茶。测量前休息5-10分钟,排空膀胱。

(2)测量步骤

  1. 检前核查:打开血压计,观察水银柱是否处于“0”刻度,如未处于“0”刻度,先校准,再进行测量。
  2. 体位要求:被测量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放松置于桌面或床面上,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位置。
  3. 佩戴袖带:排出袖带气体,连接橡胶管的一端朝下缠于上臂,袖带下缘距肘窝2-3厘米(约2横指),松紧度以刚好能够放入1个手指为宜。
  4. 听诊柯氏音:将听诊器胸件放在肘窝肱动脉处,戴好听诊器,关闭球囊气阀,向袖带内充气,开始测量。当肱动脉的搏动音消失时,继续充气20-30mmHg,然后开始均匀、缓慢地放气(放气速度以每秒下降2-3mmHg为宜),当听到清晰的第一声搏动音时,是收缩压,当搏动音消失时,为舒张压。
  5. 测量结束:取下袖带,排尽袖带空气,将血压计向右倾斜45度角,让玻璃柱内的水银全部流回储汞瓶内,关闭水银柱开关,收纳设备。
  6. 记录结果:记录为“收缩压/舒张压mmHg”,如“120/80mmHg”。

(3)注意事项

  • 测量时手臂放松,避免握拳或紧张。
  • 复测间隔1-2分钟,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 袖带松紧适中,避免过紧或过松。
  • 放气速度要掌控好,避免错过读数。
  • 读取数值时,注意双眼保持与水银柱刻度平视。
  • 水银有毒,使用过程中注意小心使用和存放。

三、科学防控高血压

1. 防控的科学依据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基石,通过科学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措施可显著降低血压,减少心脑血管风险。指南指出,生活方式干预可使收缩压下降2-20 mmHg,效果堪比药物,且无副作用。 具体效果包括:

干预措施 血压降幅
减重10公斤 收缩压降5-20 mmHg
每日食盐<6克 收缩压降2-8 mmHg
减少脂肪摄入 收缩压降6 mmHg,舒张压降3 mmHg
限制饮酒 收缩压降2-4 mmHg
规律运动 收缩压降4-9 mmHg

2. 实用防控策略

  1. 控盐:每日食盐摄入<6克(约一啤酒盖),少吃咸菜、腌肉、酱料等高盐食物。烹饪时用葱姜蒜、醋或柠檬汁提味。
  2. 增钾: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橙子、菠菜、红薯等),每日钾摄入3500-4700 mg,可对抗钠的升压作用。
  3. 补钙:增加奶及奶制品等富钙食物,每日钙摄入1000-1200 mg,有助于降压。
  4. 减脂:少吃油腻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优先选鱼肉、瘦肉和植物油(如橄榄油)。
  1. 量化管理:每周5-7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累计150-300分钟;或75-150分钟高强度运动,单次运动不少于10分钟。
  2. 个体定制:肥胖者或高血压患者可咨询医生制定运动计划,避免运动损伤。心血管病患者需先进行运动负荷测试。
  3. 循序渐进:从低强度开始,逐步增加运动量,运动可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压,效果可持续数小时。
  1. 目标BMI:保持BMI在20.0-23.9 kg/m²,腰围比(WHR)控制在男性<0.90、女性<0.80。
  2. 减重节奏:每周减重0.5-1公斤,减重5-10%即可显著降压,减重是高血压防控的“王牌”,尤其对中心型肥胖者效果显著。
  1. 戒烟:吸烟会急性升高血压,损伤血管。尽早戒烟可降低心血管风险(戒烟可使HDL-C升高5-10%),是血脂管理的“低成本高回报”策略。
  2. 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25克(约啤酒750 ml或白酒50 ml),女性减半。尽量少喝或不喝酒。
  1. 调整心态:保持心情轻松愉快,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可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或与朋友聊天缓解压力。
  2. 规律作息:保证7-9小时睡眠,睡眠不足可能升高血压。

四、高血压规范管理

1. 家庭自测血压

家庭自测是高血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患者及时掌握血压波动情况,辅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指导用药调整。建议使用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按照标准方法定期测量。每周测2-3天,早晚各1次(晨起后1小时内、晚餐后2小时)。如遇头晕、头痛时随时测。《202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新增建议,家庭自测血压<135/85 mmHg为正常,高于此值需就医评估。具体血压测量操作详见《如何正确测量血压》部分。

2. 遵医嘱规范治疗

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压、预防并发症的核心手段。科学用药、长期坚持是实现血压达标的关键。社区随访不仅能提升治疗依从性,还能实现个体化管理,保障血压长期稳定。

  1. 用药原则:严格按医祝服药,不可擅自停药、减药或换药。即使血压正常,也需继续维持治疗。
  2. 控制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140/90 mmHg;老年患者(≥65岁):收缩压<150 mmHg(身体状况良好者可控制在<140 mmHg);高危人群(如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者):<130/80 mmHg。
  3. 社区管理:3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可参加社区高血压管理项目,享受定期随访、健康指导和免费体检服务,便于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4. 药物选择:优先推荐长效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厄贝沙坦等),根据病情可采用单药或联合治疗。《2024指南》强调,联合治疗有助于提高达标率,减少不良反应。

五、结语

高血压可防可控,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长期坚持。通过科学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情绪管理和规范治疗,你可以有效控制血压,远离心脑肾疾病风险。


参考资料

[1] 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6版).
[2] 梁万年主编·《慢性病家庭防治指南》(2007).
[3]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4] 中国高血压联盟委员会·《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2019).
[5]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
[6]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编撰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
[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ypertension Fact Sheet》(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