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路通畅:守护心脏健康

脂路通畅:守护心脏健康
乐活星球导读
血脂异常是心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隐形推手”,影响着数亿人的健康。 据《2023年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已超40%,且持续上升。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2018年患病率较2015年几乎翻倍(4.9%增至8.2%)。 本文将结合最新指南,带你了解血脂异常的危害、检查方法与防控策略,帮助你通过日常小改变,守护心脑健康!
一、认识血脂异常
1. 什么是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的脂质水平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悄悄损害血管健康。它主要包括:
- 总胆固醇(TC)过高:血液中胆固醇总量超标。
- 甘油三酯(TG)过高:与肥胖、糖尿病密切相关,增加心血管风险。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俗称“好胆固醇”,过低会削弱清理血管的能力。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俗称“坏胆固醇”,易在血管壁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指南强调:LDL-C 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主要风险因素,降低它可显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
2. 血脂异常的危害
血脂异常是多种疾病的“幕后黑手”,可能导致:
-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
- 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中风)。
- 其他并发症:如脂肪肝、急性胰腺炎等。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约44%-46%的死亡与心血管疾病相关,而血脂异常是重要诱因。好消息是:早发现、早干预,风险可大幅降低!
二、如何检查血脂
1. 为什么要定期检查血脂
血脂异常通常无明显症状,定期检查是发现问题的关键。通过空腹血脂检查,可以测量TC、TG、HDL-C和LDL-C,评估心血管风险。指南指出,血脂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公众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目前我国这三项指标仍较低,需加强筛查。
2. 谁需要检查?多久查一次?
- 普通成人:20岁以上,建议每5年测一次(包括TC、TG、HDL-C、LDL-C)。
- 高危人群:以下人群需每3-6个月检查一次:
- 已确诊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者。
- 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或吸烟习惯者。
- 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人早发心血管疾病)。
- 出现皮肤黄色瘤(皮肤上黄色的脂肪沉积)。
- 有家族性高脂血症(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者。
指南新增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断标准,建议高危人群进行基因检测以早期确诊。
3. 血脂异常的判断标准
根据指南,中国成人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如下:指标 | 异常标准 |
---|---|
TC | ≥6.22 mmol/L (240 mg/dL) |
TG | ≥2.26 mmol/L (200 mg/dL) |
HDL-C | <1.04 mmol/L(40 mg/dL) |
LDL-C | ≥4.14 mmol/L (160 mg/dL) |
备注:1 mmol/L ≈ 38.67 mg/dL(TC、LDL-C、HDL-C);1 mmol/L ≈ 88.57 mg/dL(TG)。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ASCVD患者),LDL-C目标更严格,建议<1.8 mmol/L(70 mg/dL)或<2.0 mmol/L(80 mg/dL)。
三、如何防控血脂
1. 血脂管理科学依据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控制血脂的基础,通过饮食调整、适量运动和戒烟限酒可显著降低“坏胆固醇”(LDL-C),提升“好胆固醇”(HDL-C),效果甚至堪比药物。指南特别推荐,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对多数血脂异常者能起到与降脂药相近似的治疗效果,因此无论是否用药调脂治疗,都应坚持生活方式干预,有效预防并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2. 血脂管理防控策略
- 少吃“坏脂肪”:如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奶油等。每天瘦肉摄入量控制在2两(100克)以内,优先选鱼肉、鸡肉或瘦猪肉。
- 选用好油:烹饪用植物油(如菜籽油、橄榄油),避免猪油、黄油、棕榈油。
- 多吃降脂食物:增加能降低LDL-C的食物,如大豆制品(豆腐、豆浆)、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西兰花、胡萝卜)、水果和全谷物(燕麦、糙米)。
- 控制热量与糖分:少吃甜点和含糖饮料,避免甘油三酯升高。每日热量摄入减少300-500千卡,相当于少吃一顿快餐或两块蛋糕。
管住嘴,通过饮食干预可使LDL-C降低5-10%,是首要措施。
- 量化管理:每周5-7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累计150-300分钟;或75-150分钟高强度运动,单次运动不少于10分钟。
- 个体定制:肥胖者或ASCVD患者可咨询专业人士制定运动计划,避免关节损伤。ASCVD患者需先进行运动负荷测试,确保安全。
- 循序渐进:从低强度开始,逐步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
迈开腿,通过运动可提高HDL-C水平,降低TG,对血脂控制至关重要。
- 目标BMI:保持体重指数(BMI)在20.0-23.9 kg/m²。超重或肥胖者减重5-10%即可改善血脂水平。
- 减重节奏:每周减重0.5-1公斤,缓慢减重更易维持,避免快速减重引发的健康风险(如胆结石)。
远离肥胖!肥胖是血脂异常的重要驱动因素,减重是核心干预措施。
- 戒烟:吸烟降低HDL-C,增加血管损伤风险。尽早戒烟可显著改善血脂和心血管健康。
- 限酒:尽量少喝酒或不喝酒,酒精会升高TG,每克酒精提供7千卡热量,加重肥胖风险。
养成不吸烟不饮酒的好习惯,戒烟可使HDL-C升高5-10%,是血脂管理的“低成本高回报”策略。
- 何时用药: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或ASCVD风险较高(如已确诊冠心病)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指南新增推荐,对于他汀不耐受者,可使用中药制剂血脂康,其在我国二级预防研究中显示良好安全性及疗效。
- 坚持治疗:他汀等药物需长期服用,不可随意停药。服药期间定期复查血脂,监测疗效和副作用。
- 特殊人群: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慢性肾病、孕妇等,需个性化管理。指南新增FH诊断标准,建议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四、特殊人群管理
指南特别关注以下特殊人群的血脂管理需求:
- 儿童和青少年:受西式饮食影响,我国儿童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显著上升(2012年达5.4%,较10年前增1.5倍)。家长应限制高糖高脂零食,鼓励每天60分钟户外活动。
- 老年人:代谢率下降,血脂异常风险增加。建议适度运动(如太极、散步),每周累计150分钟,饮食以清淡为主,避免盲目减重。
-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需更严格的LDL-C目标(<2.6 mmol/L),并结合他汀治疗。
- 孕妇:妊娠期血脂波动需监测,避免药物干预,优先通过饮食和适量运动管理。
五、结语
血脂异常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早发现、早管理、长期坚持,让你远离心脑血管风险。指南提醒我们:血脂管理贵在坚持,健康生活从点滴做起,无论你是想预防血脂异常,还是已经在控制血脂的路上,从今天起,少吃一口肥肉,多走几步路,为心脑健康加分!
参考资料
[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2] 中国肥胖防治专家委员会.《中国成人肥胖防治专家共识》(2023).
[3]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等·《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4]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016).
[5]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
[6] Song PK, et al·《Trends in lipids level and dyslipidemia among Chinese adults》(2019).
[7] Pan L, et al·《The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dyslipidemia among adults in China》(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