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卫生:织密健康防护网

日常卫生:织密健康防护网
乐活星球导读
“病从口入,防胜于治”,日常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第一道防线。从勤洗手到开窗通风,再到饮食饮水安全,这些简单动作能大大降低腹泻、流感等疾病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与我国相关健康指南均强调,良好的卫生习惯在预防传染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普及洗手、保持通风等措施,我国在控制手足口病、流感等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结合中外权威指南,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带你掌握日常卫生的科学方法,为你和家人织就一张健康防护网!
一、勤洗手
1. 洗手的科学依据
手部是病原体(如病毒、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正确洗手可切断肠道传染病(如腹泻、手足口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肺炎)的传播链。根据WHO《手部卫生指南(2009)》,规范洗手可降低45%的腹泻风险和25%的呼吸道感染风险。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忽视手部卫生会显著增加流感、手足口病、沙眼等疾病的传播几率。洗手是最简单、最经济的预防措施。
2. 正确洗手的步骤
- 用流动水打湿双手,涂适量洗手液或肥皂。
- 掌心相对,五指并拢揉搓,清洁手掌。
- 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揉搓,清洁手背。
- 手指交叉,掌心对掌心揉搓,清洁指缝。
- 双手轻合空拳,相互揉搓,清洁指背。
- 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清洁大拇指。
- 一手五指指尖并拢,在另一手掌心揉搓,清洁指尖。
- 用流动水冲净双手,用干净毛巾或纸巾擦干,或自然晾干。
注:无流动水时,可用干净水盆洗,最后换清水冲净。
图:七部洗手法
3. 正确洗手的时机
- 接触眼睛、鼻子、嘴巴前。
- 吃东西或处理食物前。
- 上厕所后。
- 打喷嚏、咳嗽、擤鼻涕后。
- 护理病人后。
- 触摸公共设施(如电梯扶手、门柄)后。
- 接触动物或家禽后。
- 外出回家后。
4.注意事项
- 用肥皂揉搓至少20秒,总洗手时间约30秒,确保清洁效果。
- 优先用流动水,肥皂比洗手液更经济有效。
- 儿童可通过唱“生日歌”两次计时,增加洗手乐趣。
二、开窗通风
1. 通风的科学依据
室内空气常积聚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增加呼吸道疾病风险。经常开窗通风可降低空气中病原体密度,改善空气质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卫生指南(2020)》指出,自然通风是简单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您的资料也强调通风可减少人与病原体的接触机会。WHO《室内空气质量指南(2010)》显示,良好通风可降低30%的呼吸道感染风险。
2. 通风的正确方法
- 规律通风:每日开窗通风至少3次,每次15-20分钟,确保空气流通。
- 注意保暖:低温天气避免穿堂风,儿童、老人和慢性病患者需穿暖和衣物。
- 特殊人群防护: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儿童、老人、体弱者尽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商场、影院),必要时戴口罩。
- 清洁配合:定期清扫室内灰尘,保持地面、家具清洁,增强通风效果。
三、饮食和饮水卫生
1. 饮食和饮水卫生的科学依据
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的病原体常通过受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半生或不洁食物是感染高危因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强调,安全的饮食和饮水习惯可降低90%的食源性疾病风险。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污染的水和食物是腹泻等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彻底清洗和加热是关键预防措施。
2. 饮食饮水的安全习惯
- 饮水安全:饮用煮沸或经过消毒的水,拒绝未经处理的水源。
- 食品选择:不购买无标识、过期或包装破损的食品。
- 生熟分开:使用不同案板和刀具处理生熟食品,防止交叉污染。
- 妥善储存:食物防虫防尘,不用报纸或不洁物品包裹;冰箱熟食需彻底加热后食用。
- 彻底清洗:生吃瓜果蔬菜需用流水洗净,必要时削皮。
- 烹饪安全:不吃半生食物(如生鱼片、半熟蛋),确保食物煮熟。
- 饭前洗手:处理食物或进餐前,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
四、结语
勤洗手、常通风、守好饮食饮水关,这些日常卫生习惯看似简单,却能为健康筑起坚实屏障。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指出: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能降低传染病风险,还能提升生活质量,保护家人幸福。从今天起,试着多洗一次手、多开一次窗、多检查一次食物安全,用点滴行动为健康加分!
参考资料
[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卫生指南》(2020).
[3] 中国环境卫生与健康专家委员会·《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共识》(2021).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Guidelines for Indoor Air Quality》(2010).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Guidelines on Hand Hygiene in Health Care》(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