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量运动:激发健康活力泉

导读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在科学面前依然不过时。无论是上班族、学生还是老年人,规律运动都能为身体和心情注入活力。 据权威健康指南显示,结构化运动是预防慢性病、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然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增加肥胖、糖尿病和心脏病等风险。数据显示,缺乏运动者患心血管病的风险比活跃人群高出50%。 本文将用通俗语言带你了解“适量运动”的科学方式,让健康真正“动”起来!


一、什么是适量运动

身体活动是指任何通过骨骼肌肉活动消耗能量的行为,是健康生活的基础。根据《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和日本《健康促进身体活动与运动指南》,身体活动包括以下场景:

  1. 生活类活动:日常生活中自然发生的低强度活动,如做家务(扫地、洗衣)、通勤(步行、骑自行车)、职业活动(搬运物品),通常强度低于3 METs(代谢当量)。
  2. 休闲类活动:以兴趣或社交为导向的中低强度活动,如散步、跳广场舞、打太极拳,强度通常在3-4 METs,有助于放松身心。
  3. 结构化运动:以促进健康为目标、具有规律性和一定强度的运动,如快走(4 km/h)、跑步、游泳、力量训练,强度为中等(3-5.9 METs)或高(≥6 METs)。

适量运动特指结构化运动,即通过科学安排、达到适中强度和频率的有效运动,旨在增强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预防疾病。例如,成年人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每次持续10分钟以上)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如慢跑),结合每周2次力量训练(如举哑铃),是适量运动的标准模式。日本指南推荐成人每天8000步(约23 METs小时/周),老年人6000步(约10 METs小时/周),并鼓励每天增加10分钟中等至高强度结构化运动(“+10”理念)。

  • 适量运动强调“适度”,既要避免缺乏运动的健康风险,也要防止运动过量的损伤。
  • 缺乏运动(如每天久坐超8小时)会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抑郁风险上升。
  • 运动过量(如每周超300分钟高强度运动或不经热身剧烈锻炼)可能引发肌肉拉伤、关节损伤,甚至增加心血管负担。

因此,适量运动的关键在于“科学规划、适度坚持”,确保运动既有效又安全


二、适量运动的重要性

适量运动(结构化运动)对身心健康的益处无可替代根据《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试行)》,规律的适量运动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抑郁等慢性病的风险,甚至减少过早死亡的可能。例如,研究显示,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结构化运动可将心脏病风险降低约30%。日本《健康促进身体活动与运动指南 2023》进一步指出,每天增加10分钟中等至高强度结构化运动可降低3.2%的非传染性疾病和死亡风险;每周2次力量训练可增强骨骼健康,预防老年跌倒

  • 适量运动不仅让身体更强壮,还能改善心理健康、减轻压力、提升幸福感。
  • 缺乏运动会让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增加慢性病风险;
  • 运动过量则可能导致疲劳、受伤,甚至适得其反。

生活活动和休闲活动虽然有益,但只有规律的结构化运动才能带来显著的健康改善。科学搭配、坚持不懈的适量运动,能为健康打下坚实基础,让生活更有活力。

想快速了解体力活动是否达标?通过以下测评轻松获取!

点击PAA测评,测评体力活动达标程度!


三、适量运动四大实践指南

少静多动,辅助适量运动

【科学依据】
生活活动和休闲活动能减少久坐时间,改善代谢健康,为适量运动打基础。久坐是健康的“隐形杀手”,每天久坐超8小时会显著增加肥胖、癌症(结肠癌、乳腺癌)、高血压等风险。
【健康贴士】

  1. 家务动起来:做饭、洗衣、打扫房间、遛狗浇花,增加日常活动量。
  2. 通勤更活跃: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坐公交提前1-2站下车,停车远一点增加步行。
  3. 减少久坐:看电视、玩手机时,试着伸展四肢、原地踏步,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4. 休闲活动:周末散步、跳广场舞、打太极,作为适量运动的补充。

养成规律结构化运动习惯

【科学依据】
结构化运动是适量运动的核心,能增强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运动强度常用代谢当量(METs,译称梅脱)衡量:<3MET为低强度(如慢走、轻度家务),3-5.9 MET为中等强度(如快走),≥6 MET为高强度(如跑步)。千步当量是另一种衡量方式,4千米/小时中速步行(快走)10分钟约等于1个千步当量,更多可参照下面【附录-表1】进行对照查看!
【健康贴士】

  1. 儿童青少年(5-17岁):每天至少60分钟中等至高强度结构化运动(如跳绳、游泳),每周3次高强度运动(如跑步)及强壮肌肉骨骼的活动(如引体向上)。
  2. 成年人(18岁以上):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每次持续至少10分钟;每周2天大肌群力量训练(如举哑铃、俯卧撑)。
  3. 老年人:每周3天平衡训练(如站立单脚、太极拳),提高平衡能力预防跌倒。
  4. 户外优先:多在户外进行结构化运动,享受阳光和新鲜空气。

主动锻炼关节和肌肉

【科学依据】
肌肉和关节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但也与日常活动的多少有关,即用进废退。通过力量训练和柔韧性锻炼,可维持和提高关节功能。力量训练(如抗阻力运动)增强肌肉力量;柔韧性活动提高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炎和跌倒。
【健康贴士】

  1. 骨关节疾患或其他有关疾患的病人参加运动应咨询专科医生。
  2. 关节柔韧性锻炼(如瑜伽、普拉提等)每周2-3次,可结合日常活动给或有氧运动进行。
  3. 力量训练(如抗阻力运动)每周2-3次,每次重复8-20次,针对大肌群(如胸、背、腿)。
  4. 阻力负荷可用哑铃、水瓶、沙袋、弹力带等健身器械,也可以是肢体和躯干自身的重量(如俯卧撑、引体向上等)。
  5. 日常功能练习(如上下台阶、拎重物、蹲起、转体等),可作为辅助。
  6. 锻炼注意适度,避免关节过度屈伸,慢性病患者运动前咨询医生。

安全运动,远离损伤

【科学依据】
运动不当可能导致肌肉韧带拉伤、关节扭伤、肌肉痉挛等,因此科学防护和循序渐进是安全运动的关键。
【健康贴士】

  1. 选择安全环境:运动场地要平坦,保持空气流通,避免高温或寒冷天气。
  2. 穿对装备:穿宽松、透气衣物和适合的运动鞋(如跑步鞋)。
  3. 热身与整理:运动前5-10分钟热身(如慢走、拉伸),运动后整理放松。
  4. 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如每两周增加一定的活动量,避免骤增导致受伤。
  5. 听身体信号:运动过程中感到不适(如胸闷、头晕)应立即停止,必要时就医。
  6. 损伤处理:出现运动损伤时,要及时就医处理。
  7. 特殊人群:慢性病患者或有运动限制者,需咨询医生定制计划。

【乐活星球】推出专业健康评估服务,快来试试!

点击上方图片,前往健康评估专区!


【附录-表1】 完成相当于一千步当量的各种活动所需时间

活动项目 强度(MET) 千步当量时间(分) 强度分类
步行 4千米/小时,水平硬表面;下楼;下山 3.0 10
4.8千米/小时,水平硬表面 3.3 9
5.6千米/小时,水平硬表面;中慢速上楼 4.0 8
6.4千米/小时,水平硬表面;0.5-7千克负重上楼 5.0 6
5.6千米/小时上山;7.5-11千克负重上楼 6.0 5 较高
骑自行车 12-16千米/小时 4.0 8
>16千米/小时 6.0 5 较高
家务 手洗衣服 3.3 9
扫地、拖地板 3.5 9
和孩子游戏,中度用力(走/跑) 4.0 8
文娱体育 排球练习 3.0 10
早操,工间操 3.5 9
太极拳,乒乓球练习,上下楼 4.0 8
健身操、羽毛球练习 4.5 7
网球练习 5.0 6
集体舞 5.5 5
走跑结合,篮球练习 6.0 5 较高
慢跑,足球练习,轮滑旱冰 7.0 4 较高
跑(8千米/小时),跳绳(慢),游泳 8.0 4 较高

四、结语

适量运动是结构化运动的精髓,更是健康生活的“加速器”。从每周150分钟快走、2次力量训练,到日常家务和休闲活动,每一步都在为身体加分。权威健康指南指出,科学规划的适量运动不仅能预防疾病,还能提升活力与幸福感。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少坐多动,找到属于你的运动节奏,用汗水点亮健康人生!


参考资料

[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2] 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编写委员会·《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局·《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2011试行).
[4]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运动健康指南》(2020).
[5] 李某某, 等.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身体活动对中国成年人代谢综合征风险的影响》(2023).
[6] 日本厚生劳动省.日本健康促进身体活动与运动指南委员会· 《健康促进身体活动与运动指南》(2023).
[7] Fujii Y, et al·《 +10 min of Physical Activity per Day: Japan Is Looking for Efficient but Feasible Recommendations for Its Population》(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