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 pressure 返回>>健康评估
测评介绍及须知
测评介绍
测量了血压值,想知道自己的血压健康状况,本测评只需录入血压值,即可自动获取血压等级情况及健康建议!
测评须知
- 请正确录入血压信息,血压单位为mmHg,收缩压即我们俗称的高压,舒张压即我们俗称的低压;
健康测评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健康测评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一、指标定义
1. 血压
血压(blood pressure,BP)是指流动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它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
2. 高血压
高血压也称血压升高,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的现象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的定义是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有3次诊室血压值均高于正常,即诊室收缩压(俗称高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俗称低压)≥90mmHg,而且这3次血压测量不在同一天内。
二、血压测量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推荐使用经过准确性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进行血压测量,不建议使用水银血压计。如使用水银血压计,应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规范进行测量。
准备工作
- 袖带选择:根据手臂粗细选择,臂围较大者(>32cm)使用大袖带,臂围较小者(<24cm)使用小袖带。
- 检查设备:确保电量充足,开机检查屏幕显示正常,初始读数为零。
- 环境准备:测量环境安静,测量前1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进食、吸烟、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或浓茶,休息5-10分钟,排空膀胱。
测量步骤
- 检前核查:打开电源,检查显示屏归零或待机状态。
- 体位要求: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放松置于桌面或床面,与心脏水平一致。
- 佩戴袖带:排出袖带气体,连接橡胶管的一端朝下缠于上臂,袖带下缘距肘窝 2-3 厘米(约 2 横指),松紧度以刚好能够放入 1 个手指为宜。
- 开始测量:按“开始”按钮,保持静止,等待设备自动完成测量,屏幕显示结果。
- 测量结束:取下袖带,排尽袖带空气,关闭电源,收纳设备。
- 记录结果:记录为“收缩压/舒张压mmHg”,如“120/80mmHg”。
注意事项
- 测量时手臂放松,避免握拳或紧张。
- 复测间隔1-2分钟,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 袖带松紧适中,避免过紧或过松。
- 阅读说明书,正确操作设备。
- 定期校准,确保测量精度。
- 检查电量,避免测量失败。
准备工作
- 袖带选择:根据手臂粗细选择,臂围大者(>32cm)应使用大袖带,臂围小者(<24cm)应使用小袖带。
- 检查设备:确保水银柱在零刻度位置,袖带及气管气囊无漏气。
- 环境准备:测量环境要安静,测量前1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进食、吸烟、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或浓茶。测量前休息5-10分钟,排空膀胱。
测量步骤
- 检前核查:打开血压计,观察水银柱是否处于“0”刻度,如未处于“0”刻度,先校准,再进行测量。
- 体位要求:被测量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放松置于桌面或床面上,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位置。
- 佩戴袖带:排出袖带气体,连接橡胶管的一端朝下缠于上臂,袖带下缘距肘窝2-3厘米(约2横指),松紧度以刚好能够放入1个手指为宜。
- 听诊柯氏音:将听诊器胸件放在肘窝肱动脉处,戴好听诊器,关闭球囊气阀,向袖带内充气,开始测量。当肱动脉的搏动音消失时,继续充气20-30mmHg,然后开始均匀、缓慢地放气(放气速度以每秒下降2-3mmHg为宜),当听到清晰的第一声搏动音时,是收缩压,当搏动音消失时,为舒张压。
- 测量结束:取下袖带,排尽袖带空气,将血压计向右倾斜45度角,让玻璃柱内的水银全部流回储汞瓶内,关闭水银柱开关,收纳设备。
- 记录结果:记录为“收缩压/舒张压mmHg”,如“120/80mmHg”。
注意事项
- 测量时手臂放松,避免握拳或紧张。
- 复测间隔1-2分钟,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 袖带松紧适中,避免过紧或过松。
- 放气速度要掌控好,避免错过读数。
- 读取数值时,注意双眼保持与水银柱刻度平视。
- 水银有毒,使用过程中注意小心使用和存放。
三、正常范围
分类 |
收缩压(mmHg) |
关联性 |
舒张压(mmHg) |
低血压 |
<90 |
和(或) |
<60 |
正常血压 |
<120 |
和 |
<80 |
正常高值 |
120~139 |
和(或) |
80~89 |
高血压 |
≥140 |
和(或) |
≥90 |
1级高血压 |
140~159 |
和(或) |
90~99 |
2级高血压 |
160~179 |
和(或) |
100~109 |
3级高血压 |
≥180 |
和(或) |
≥110 |
参考资料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2] 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6版)
[3] 中国高血压联盟委员会·《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2019年)